博客
关于我
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,快点击我
服务定位器模式(C++实现)
阅读量:6163 次
发布时间:2019-06-21

本文共 4865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6 分钟。

原文链接:An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rvice Locator Pattern in C++
Service Locator 模式背后的基本思想是:有一个对象(即服务定位器)知道如何获得一个应用程序所需的所有服务。也就是说,在我们的例子中,服务定位器应该有一个方法,用于获得一个我们所需要的服务对象实例。从而将客户端代码和实际的实现代码解耦,用户可以在相同的接口上注册不同的实现,从而可以不改变使用的代码就能改变实现的功能。我们也可以借助IOC的思想,利用XML配置文件来配置服务定位器可以定位的具体服务对象。
打个不恰当的比分,就好比你是大爷,服务定位器是你手下的跟班,你要办什么事情,只管吩咐他找人做,至于他给你找谁就不用管了,只管下命令就是,反正办事的奴才能提供服务的接口都一样。而这些奴才平时找活干的时候都是到你跟班那先登记拿号,由他负责按号叫人,分配工作。
作者在文中依然以Martin Fowler的这篇经典文章《Inversion of Control Containers and the Dependency Injection pattern》的例子来进行说明。这个例子的功能就是获取指定导演执导的所有影片,要考虑的就是两个对象之间的耦合关系,MovieLister对象和MovieFinder对象,前者需要让后者去负责寻找指定导演的影片。Martin Fowler在他的文章中讨论了两种解耦合的方法,一个是依赖注入,一个是服务定位器模式。
复制代码
#include <memory>
#include <string>
#include <map>
using namespace std;
namespace sl
{
    struct interface_t
    {
        virtual ~interface_t() {}
    };
    template<class T>
    class member_t
    {
    public:
        static interface_t* create()
        {
            return new T();
        }
    };
    class servicelocator_t
    {
    public:
        typedef map<string, interface_t*(*)()>    _classes_t;
        _classes_t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_classes;
        typedef map<string, interface_t*>        _singletons_t;
        _singletons_t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_singletons;
        ~servicelocator_t()
        {
            for ( _singletons_t::iterator it = _singletons.begin(); it != _singletons.end(); it++ 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delete it->second;
        }
        template<class T>
        void register_class( const string& id )
        {//注册
            _classes.insert( make_pair( id, T::create) );
        }
        // Gets a transient instance: each call creates and returns a reference to a new object
        template<class T>
        auto_ptr<T> get_new_instance( const string& id )
        {
            _classes_t::iterator found = _classes.find(id);//在map中寻找
            if ( found != _classes.end() 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return auto_ptr<T>( dynamic_cast<T*>( found->second() ) );
            throw runtime_error( "invalid id: " + id );
        }
        template<class T>
        T* get_single_instance( const string& id )
        {//返回单例实例
            _singletons_t::iterator found_singleton = _singletons.find(id);
            //先在单例集合中寻找,
            if ( found_singleton != _singletons.end() 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return dynamic_cast<T*>( found_singleton->second );
            //若单例集合中没有,则在注册集合中找,找到则放入单例集合中
            _classes_t::iterator found_class = _classes.find(id);
            if ( found_class != _classes.end() )
            {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T* obj( dynamic_cast<T*>( found_class->second() ) )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_singletons.insert( make_pair( id, obj) )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return obj;
            }
            throw runtime_error( "invalid id: " + id );
        }
    };
};
复制代码
那么要实现服务定位器模式,利用上面这段辅助代码,我们可以这样实现:
    首先让工作者接口从sl::interface_t接口继承下来:
struct MovieFinder : sl::interface_t
{
    virtual vector<Movie> findAll() = 0;
};
  然后将具体工作者类从sl::member_t和MovieFinder继承下来
class ColonDelimitedMovieFinder : public sl::member_t<ColonDelimitedMovieFinder>,public MovieFinder
}
 创建一个服务定位器实例
sl::servicelocator_t locator;
在服务器定位器中注册工作者类,给它一个唯一的名称来作为标识
locator.register_class<ColonDelimitedMovieFinder>( "finder" ); 
现在可以用服务器定位器来寻找你所需要的服务者了:
MovieFinder* finder = locator.get_single_instance<MovieFinder>( "finder" );
当然你也可以这样找服务者对象:
auto_ptr<MovieFinder> finder = locator.get_new_instance<MovieFinder>( "finder" );
Service Locator vs. Dependency Injection
首先,我们面临Service Locator 和Dependency Injection 之间的选择。应该注意,尽管我们前面那个简单的例子不足以表现出来,实际上这两个模式都提供了基本的解耦合能力——无论使用哪个模式,应用程序代码都不依赖于服务接口的具体实现。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:这个“具体实现”以什么方式提供给应用程序代码。使用Service Locator 模式时,应用程序代码直接向服务定位器发送一个消息,明确要求服务的实现;使用Dependency Injection 模式时,应用程序代码不发出显式的请求,服务的实现自然会出现在应用程序代码中,这也就是所谓“控制反转”。
控制反转是框架的共同特征,但它也要求你付出一定的代价:它会增加理解的难度,并且给调试带来一定的困难。所以,整体来说,除非必要,否则我会尽量避免使用它。这并不意味着控制反转不好,只是我认为在很多时候使用一个更为直观的方案(例如Service Locator 模式)会比较合适。
一个关键的区别在于:使用Service Locator 模式时,服务的使用者必须依赖于服务定位器。定位器可以隐藏使用者对服务具体实现的依赖,但你必须首先看到定位器本身。所以,问题的答案就很明朗了:选择Service Locator 还是Dependency Injection,取决于“对定位器的依赖”是否会给你带来麻烦。
Dependency Injection 模式可以帮助你看清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:你只需观察依赖注入的机制(例如构造子),就可以掌握整个依赖关系。而使用Service Locator 模式时,你就必须在源代码中到处搜索对服务定位器的调用。具备全文检索能力的IDE 可以略微简化这一工作,但还是不如直接观察构造子或者设值方法来得轻松。
这个选择主要取决于服务使用者的性质。如果你的应用程序中有很多不同的类要使用一个服务,那么应用程序代码对服务定位器的依赖就不是什么大问题。在前面的例子中,我要把MovieLister 类交给朋友去用,这种情况下使用服务定位器就很好:我的朋友们只需要对定位器做一点配置(通过配置文件或者某些配置性的代码),使其提供合适的服务实现就可以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看不出Dependency Injection 模式提供的控制反转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。但是,如果把MovieLister 看作一个组件,要将它提供给别人写的应用程序去使用,情况就不同了。在这种时候,我无法预测使用者会使用什么样的服务定位器API,每个使用者都可能有自己的服务定位器,而且彼此之间无法兼容。一种解决办法是为每项服务提供单独的接口,使用者可以编写一个适配器,让我的接口与他们的服务定位器相配合。但即便如此,我仍然需要到第一个服务定位器中寻找我规定的接口。而且一旦用上了适配器,服务定位器所提供的简单性就被大大削弱了。
另一方面,如果使用Dependency Injection 模式,组件与注入器之间不会有依赖关系,因此组件无法从注入器那里获得更多的服务,只能获得配置信息中所提供的那些。这也是Dependency Injection 模式的局限性之一。
人们倾向于使用Dependency Injection 模式的一个常见理由是:它简化了测试工作。这里的关键是:出于测试的需要,你必须能够轻松地在“真实的服务实现”与“供测试用的‘伪’组件”之间切换。但是,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考虑,Dependency Injection 模式和Service Locator。
模式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:两者都能够很好地支持“伪”组件的插入。之所以很多人有“Dependency Injection 模式更利于测试”的印象,我猜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努力保证服务定位器的可替换性。这正是持续测试起作用的地方:如果你不能轻松地用一些“伪”组件将一个服务架起来以便测试,这就意味着你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问题。
当然,如果组件环境具有非常强的侵略性(就像EJB 框架那样),测试的问题会更加严重。我的观点是:应该尽量减少这类框架对应用程序代码的影响,特别是不要做任何可能使“编辑-执行”的循环变慢的事情。用插件(plugin)机制取代重量级组件会对测试过程有很大帮助,这正是测试驱动开发(Test Driven Development,TDD)之类实践的关键所在。
所以,主要的问题在于:代码的作者是否希望自己编写的组件能够脱离自己的控制、被使用在另一个应用程序中。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么他就不能对服务定位器做任何假设——哪怕最小的假设也会给使用者带来麻烦。
本文转自Phinecos(洞庭散人)博客园博客,原文链接:http://www.cnblogs.com/phinecos/archive/2008/07/10/1240277.html,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Maven编译时跳过Test
查看>>
Spring Boot 整合Spring Security 和Swagger2 遇到的问题小结
查看>>
Apache通过mod_php5支持PHP
查看>>
java学习:jdbc连接示例
查看>>
Silverlight 如何手动打包xap
查看>>
HTTP缓存应用
查看>>
KubeEdge向左,K3S向右
查看>>
DTCC2013:基于网络监听数据库安全审计
查看>>
CCNA考试要点大搜集(二)
查看>>
ajax查询数据库时数据无法更新的问题
查看>>
Kickstart 无人职守安装,终于搞定了。
查看>>
linux开源万岁
查看>>
linux/CentOS6忘记root密码解决办法
查看>>
25个常用的Linux iptables规则
查看>>
集中管理系统--puppet
查看>>
Exchange 2013 PowerShell配置文件
查看>>
JavaAPI详解系列(1):String类(1)
查看>>
HTML条件注释判断IE<!--[if IE]><!--[if lt IE 9]>
查看>>
发布和逸出-构造过程中使this引用逸出
查看>>
使用SanLock建立简单的HA服务
查看>>